如何建立评分工作底稿制度
2025年09月29日 09:51 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 【打印】
■ 张世军

政府采购评审是确保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核心环节,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政府采购的公信力与资源配置效率。在评审实践中,由于缺乏标准化操作规范、评审过程透明度不足、责任追溯困难等问题,评审质量参差不齐。笔者认为,建立科学规范的评分工作底稿制度,通过全过程留痕、标准化操作、可追溯管理,可破解评审质量管控难题。
为何建立评分工作底稿制度
在政府采购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原因,出现评审打分错误,供应商质疑投诉不断。主要原因有新入库评审专家对评审工作不熟悉;有些评审专家对评分细则理解不透彻;参与投标的供应商很多,评审任务重,评审专家为加快评审进度,出现漏评;有的评审专家责任心不强等。
在采购人接到质疑函或财政部门接到投诉书时,由于评审工作记录只有评审专家各自打分的结果,没有打分过程记录,无法当场有理有据地答复供应商,只好请原评审专家进行复核。同样因没有打分过程记录,评审专家有时也不能回忆起当时是如何打分的。即使发现评审专家打分有错误,监管部门在处罚该评审专家时也没有直接证据。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笔者建议建立评分工作底稿制度。
如何建立评分工作底稿
政府采购评分工作底稿是采购人根据采购文件规定的评分标准,制订一个记录评审专家打分依据的评分工作底稿模板。评分工作底稿能详细反映评审专家评分过程的逻辑、依据及结果,是评审过程透明化、可追溯的关键证据。
评分工作底稿模板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信息、评分标准、评分依据。基础信息为评审专家姓名、签字及日期,被评分供应商名称及编号。评分标准是将采购文件中明确的评分细则(如价格、技术、服务等权重及评分规则),专家对评分标准的理解与适用说明(如某项技术指标的判定依据)全部复制过来。评分依据是把评分细则和适用说明中要求提供的评审依据全部列出,并区分为提供数量、有效数量、证据在响应文件中的页码等。
采购人在编写好某采购项目的商务评分细则后,根据商务评分细则再编写一份商务评分工作底稿模板(详见附表二)。评审委员会成员对符合条件的供应商进行评分时,根据供应商提交的响应文件逐项审查,将找到的依据填写在评分工作底稿模板对应空白处,从而形成评分工作底稿。评审专家根据评分工作底稿记录的打分依据进行打分。
2024年,湖南省新邵县开始推行评分工作底稿制度,政府采购评审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具体要求为采购文件增加一个附表,要求采购人和代理机构在编写好评分标准后,要再编写一个评分工作底稿模板,作为采购文件的一个附件,放在评标方法及标准表之后。评审过程增加一个环节,要求评审专家对供应商进行打分前,根据供应商的响应文件,先逐项填写在评分工作底稿模板上,形成评分工作底稿,再根据评分工作底稿上记录的证据打分。
在评审结束后,要求采购人和代理机构对照打分工作底稿进行复核。评分工作底稿作为评审资料一并保存。评分工作底稿也作为评价评审专家的一项指标。
建立评分工作底稿的意义
评分工作底稿详细记录评审过程、数据、分析及结论,为最终决策提供可追溯的证据链,确保评审结果有据可依,降低主观判断的风险。通过固定模板和流程,评分工作底稿强制评审人员按照统一标准操作,减少遗漏或偏差,同时便于内部复核,提升整体评审质量。评分工作底稿通过固化评审流程节点,将主观性较强的评审活动转化为标准化操作程序。
完整的评分工作底稿记录包含评审过程的关键决策依据,为现场复核、处理质疑投诉、开展绩效评价提供原始凭证。新邵县财政局政府采购监管人员在处理某个清扫保洁项目质疑时,通过调取工作底稿中的参数比对记录,采购人当场答复,及时化解争议,较传统模式质疑处理效率大幅提升。
代理机构在编写过程评分工作底稿模板时,一般会让编写人员对自己编写的评分细则以评审专家的身份进行预演,以便检验评分细则的可操作性,达到完善评分细则的目的。同时,评分工作底稿模板的完整性、逻辑性直接反映代理机构编写标书的专业水平。
评分工作底稿制度的建立,通过标准化、痕迹化的管理创新,为提升评审质量提供技术支撑,助力打造阳光透明、专业高效的新型政府采购生态体系。
(作者单位:湖南省新邵县财政局)


相关文章